作為公眾易感易患的常見病,百日咳因其傳染性強、傳染源聚焦家庭等特性,給嬰幼兒群體健康、公共衛(wèi)生安全帶來挑戰(zhàn)。隨著百日咳防控、免疫規(guī)劃疫苗種類調整等指導文件的實施,如何推進基礎免疫、更好守護兒童健康,成為百日咳防治事業(yè)的新課題。
在第39個“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”到來之際,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(yī)院感染傳染科副主任曾玫、廣州市白云區(qū)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陸劍云就百日咳疾病認識、強化基礎免疫、提升疫苗接種率等話題展開觀點分享。他們認為,做好基礎免疫對于預防百日咳尤為關鍵,并呼吁加強社會公眾、特別是嬰幼兒家長對百日咳疾病的科學認知,推動提升適齡兒童預防接種率,以科學有效的免疫服務為孩子成長關鍵期筑牢基礎免疫健康防線。
“老病”不容懈怠 加強低齡防控降低易感風險
《百日咳防控方案(2024年版)》將百日咳定義為由百日咳鮑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,屬于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》規(guī)定的乙類傳染病。
“百日咳患者的臨床典型癥狀表現為反復陣發(fā)的痙攣性咳嗽,伴隨著深長吸氣和‘雞鳴’樣的吸氣回聲,可持續(xù)1至2個月,甚至更長時間。對嬰兒危害尤為嚴重。”曾玫提示說,患者、特別是低月齡小嬰兒,在發(fā)病初期可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和輕咳癥狀,不易早期識別,常被誤以為是感冒,“陣發(fā)性痙咳后嘔吐、吸氣末回聲是百日咳經典的癥狀,出現上述癥狀,應及時診斷和治療,減輕病情,早期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可以清除呼吸道細菌,有助于減少傳播”。
據陸劍云介紹,百日咳是一類具有歷史性的“老病”,我國自1978 年將百白破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,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該疾病的發(fā)病率和致死率。“隨著疫苗的接種普及,百日咳的發(fā)病率得到有效控制,在全球呈低流行狀態(tài)。但由于人群流動性加大、疫苗保護效力逐年降低、菌群改變等實際情況,百日咳近年來‘卷土重來’,報告發(fā)病率呈上升趨勢,再度成為亟待解決的公共衛(wèi)生議題”。
百日咳具有很強的傳染性,在當前疫苗時代傳染方式以家庭內傳播為主,各年齡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,未接種疫苗或者未全程接種疫苗的嬰幼兒人群尤其容易“中招”。陸劍云解釋說:“雖然人群普遍易感百日咳,但成人、青少年感染者通常癥狀較輕、難以察覺,他們往往成為嬰幼兒感染百日咳的主要傳染源。”
“從我們國家百日咳發(fā)病情況來看,重癥患者集中在3月齡以下的小嬰兒群體中。”曾玫說,由于低月齡小嬰兒免疫系統(tǒng)尚未完全發(fā)育,呼吸道黏膜容易受損,缺乏母傳抗體保護,不僅面臨著高感染的風險,而且感染后往往需要接受住院治療,發(fā)生重癥肺炎、百日咳腦病、心肺功能衰竭的風險高,疾病負擔較重,家長應及早采取免疫保護。
為進一步科學精準做好百日咳防控工作,《百日咳防控方案(2024年版)》明確提出,聚焦重點人群和重點機構,加強預防接種。陸劍云認為,“防患于未然”是實現百日咳防控的重要前提,而接種疫苗則是有效的預防路徑。“預防百日咳,需要讓嬰幼兒盡早接種疫苗。建議家長在嬰兒早期啟動基礎免疫程序并加速完成,及時為孩子提供免疫預防保護”。
科學盡早接種 堅持“長期主義”免疫預防升級
今年,國家對免疫規(guī)劃的百白破疫苗(吸附無細胞百日咳—白喉—破傷風聯合疫苗)接種程序做出了調整,在全國范圍內實施2月齡、4月齡、6月齡、18月齡、6周歲各接種1劑次百白破疫苗。新的免疫程序下,百白破疫苗首劑接種時間從之前的3月齡提前到2月齡,并從之前的“4劑次百白破疫苗+1劑次吸附白喉—破傷風聯合疫苗”變成全程5劑次百白破疫苗。
在陸劍云看來,免疫規(guī)劃接種的調整體現出國家對百日咳防控重視的“提檔升級”,將首劑接種時間提前到2月齡,也再次強調了盡早接種疫苗的重要性。“在我國,2月齡的寶寶就可以接種聯合疫苗,最多能夠同時預防包括百日咳在內的五種疾病,是一種相對高效的預防策略”。
曾玫認為,新版免疫程序將6周歲接種1劑次吸附白喉—破傷風聯合疫苗調整為6周歲接種1劑次百白破疫苗,說明了預防接種并非“一勞永逸”,而應踐行“長期主義”。“接種疫苗優(yōu)先的目標是最大程度降低發(fā)生重癥的風險,降低因百日咳引起的生命損失。需要注意的是,無論接種疫苗還是自然感染,都無法對百日咳產生終身免疫。疫苗誘導產生的抗體水平隨時間推移會逐漸衰減,為達到更持久的免疫效果,不讓疾病‘乘虛而入’,建議遵循百日咳疫苗接種程序要求,及時全程接種5劑疫苗,實現更好的免疫保護”。
“結合臨床試驗發(fā)現,低齡幼兒每增加1劑次百日咳疫苗,保護作用會相應升級,如果寶寶完成全程3劑次基礎免疫,即可高度有效預防因百日咳導致的住院治療和重癥,及早獲得免疫保護。”在曾玫看來,嬰幼兒提早接種百日咳疫苗,有助于提高疫苗形成保護的及時性,進而降低因百日咳疾病帶來的風險和負擔。
優(yōu)化接種方案 以“加速免疫”夯實“寶”護防線
隨著免疫規(guī)劃的不斷完善,嬰幼兒需接種的疫苗種類、數量逐漸增多。為更加高效、全面地給嬰幼兒人群提供免疫保護,以盡早接種首劑疫苗、縮短接種間隔時間為特點的“加速接種方案”,成為夯實“寶”護防線的重要探索。
“據《國家免疫規(guī)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及說明(2021版)》建議,兒童需在2周歲前接種疫苗約20劑次;谙嚓P文件要求,以聯合疫苗為代表的‘加速接種方案’應運而生,以期在簡化免疫程序的同時,提高疫苗接種率和及時性,幫助孩子有效預防疾病。”陸劍云認為,使用聯合疫苗可減少家長攜帶嬰幼兒往返接種單位的頻次,一定程度上降低嬰幼兒感染患病的風險,也可實現提高接種工作效率、簡化疫苗供應程序等社會價值。
據有關模型顯示,在百日咳疫苗高接種率的前提下,2-3-4月齡“加速接種方案”,較2-4-6月齡接種方案,可提前2個月完成基礎免疫,可以更早地讓孩子完成基礎免疫程序。“早接種可以及早形成保護小月齡嬰兒的免疫保護網。”曾玫說。
根據國家調整后的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,嬰兒在完成前3劑次基礎免疫后,在18月齡和6周歲時需接種第4、第5劑次疫苗。曾玫提示說:“在接種第4、第5劑中間的4年半時間里,存在‘免疫空窗期’的潛在風險。組分純化工藝制作的聯合疫苗,具有百日咳抗原含量穩(wěn)定、純度高等特點,接種后產生的抗體水平相對高,保護持久性可能延長。”
陸劍云也認同聯合疫苗在提升疫苗覆蓋率和衛(wèi)生服務管理效率等方面的優(yōu)勢,于聯合疫苗而言,“聯合”的程度越高,則意味著同時預防的疾病種類越多、接種次數越少、不良反應的發(fā)生風險更低。聯合疫苗對小月齡寶寶很友好,可簡化免疫程序、降低感染風險。對于百日咳的防控,目前我國有三聯疫苗、四聯疫苗、五聯疫苗等多款適齡兒童可接種的含百日咳成分疫苗,以五聯疫苗為例,“將原本需要分別接種12劑次才能完成免疫的疫苗簡化為4劑次,可減少8次接種,不僅能減少家長奔波次數,也避免了寶寶因頻繁往返接種點可能帶來的交叉感染隱患,更高效地幫助寶寶建立免疫保護”。
“‘聯合’日漸成為疫苗發(fā)展的重要方向。但聯合并非簡單的‘1+1=2’,而是‘四兩撥千斤’。例如,五聯疫苗在預防百日咳的同時,還可預防白喉、破傷風、脊髓灰質炎、b型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,全程接種只需4劑次,簡化程序、提升接種便利性。”曾玫補充道。
對于我國兒童免疫規(guī)劃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,陸劍云有著更多憧憬。“為更好推進疫苗接種科普宣傳工作,廣州市白云區(qū)疾控中心作為基層健康力量,力爭前移科普關口,堅持科普知識的科學性、權威性與傳播形式的可操作性,通過寓教于樂的科普體驗活動,幫助大眾破除百日咳認知迷思”。曾玫則呼吁社會提高對百日咳的認知、加強對免疫手段的重視,建議重點人群及早、全程接種百日咳疫苗,實現兒童預防接種率和百日咳防控水平雙提升,為成長關鍵期的孩子們帶來更全面的健康免疫守護。
(責任編輯:華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