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統(tǒng)計,中國每年神經內分泌腫瘤新增病例大約7萬例,令人擔憂的是,由于該疾病早期癥狀不典型且分布廣泛,患者平均需要5年才能得到確診,而全國現存患者已超過30萬。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(yī)院腫瘤介入科主任醫(yī)師、副教授王于介紹,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臨床表現“千人千面”,誤診漏診率相當高,患者可能出現不明原因頻繁發(fā)生低血糖、反復出現腹瀉、腹痛、反復消化道出血等癥狀,時常被誤當作當成胃腸炎、消化性潰瘍治療等常見疾病治療。事實上,如果能在早期發(fā)現,該疾病有被治愈可能性很大。
不罕見的罕見病 腫瘤七成發(fā)生在胃腸、胰腺部位
神經內分泌腫瘤病因尚不十分明確,絕大多數病人與遺傳無關,并且病人年齡跨度很大,有七十多歲發(fā)病的老人,也有不到十歲的少年。
王于介紹,神經內分泌細胞遍布全身各處,可以分泌出幾十上百種激素,所以它可以起源于身體的各個器官,胃腸、肺、胰膽、胸腺以及皮膚等多個器官都可以生長,發(fā)病部位相當廣泛。其中,發(fā)生在胃腸、胰腺部位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占到70%。
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在2023年被納入中國第二批罕見病目錄。但對于神經內分泌腫瘤這種罕見病,無論是理念、診斷技術、治療技術,國內其實都處于起步階段,加上早期癥狀不典型,分布部位廣泛,癥狀多種多樣,給醫(yī)生的判斷帶來很大的迷惑性。
記者了解到,目前,只有大約20%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具有典型癥狀,還有80%的腫瘤默默長大,并不表現出明顯的癥狀。不少病人從發(fā)病到確診,都歷經坎坷,有的因為反復低血糖長期在內分泌科治療,有的因為反復消化道出血當普通消化性潰瘍治療,也有因為反復出現腹瀉、腹痛被診斷為胃腸炎,還有的被誤診為胃癌、胰腺癌。直腸或者胃里長了一個神經內分泌腫瘤,但在做腸鏡、胃鏡檢查時被當作息肉摘除了,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。
全球數據表明,患者平均需要5年方可確診,部分患者在發(fā)現時已經出現遠處轉移。醫(yī)生指出,神經內分泌腫瘤惡性程度高的可能比普通癌癥更兇險。比如,胃神經內分泌腫瘤,既可以像胃息肉、平滑肌瘤等良性腫瘤一樣,生長緩慢且預后良好,又可能像胃癌一樣,具有高度侵襲性,若不及時治療,疾病會迅速進展,預后很差。
王于談到,早期診斷至關重要。出現以下情況要高度警惕神經內分泌腫瘤。一是反復莫名其妙發(fā)生低血糖、腹瀉、消化道潰瘍;二是身上起奇形怪狀的皮疹,面部皮膚無端出現潮紅;三是體檢發(fā)現胰腺、胃腸、肝臟等部位有腫物占位,且影像檢查顯示這種占位血供豐富,要當心神經內分泌腫瘤;四是就診時腫瘤晚期轉移,病人被醫(yī)生判了“死刑”但過了好幾年仍存活,很可能誤診了,有必要懷疑是神經內分泌腫瘤。
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是一場持久戰(zhàn)
近十來年,隨著內鏡和生物標志物精確檢測等診斷技術的應用,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走向規(guī)范和成熟,國內各大腫瘤?漆t(yī)院高度重視神經內分泌腫瘤多學科診治,醫(yī)生“抽絲剝繭”地探查,越來越多病人得到確診,治療手段取得了進展和突破。
在已知的實體腫瘤中,神經內分泌腫瘤算是非常復雜的一大類,其治療手段有很多,包括內鏡手術和外科手術治療、放射介入治療、放射性核素治療、化學治療、生物治療、分子靶向治療等。究竟選擇哪一種治療手段,主要取決于腫瘤的分級、分期、發(fā)生部位以及是否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。
王于強調,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是一場持久戰(zhàn),個體的治療和預后差異很大。但在盡早發(fā)現、積極規(guī)范治療,大部分患者是可以實現長期生存。
“由于超過60%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診斷時已處于晚期,喪失了手術切除的機會。目前主要采用生物療法、生長抑素類似物(SSA)類藥物等方式,幫助抑制腫瘤生長。”王于說。
(責任編輯:華康)